遊五戒池   觀學佛居士沐法水   

 

濟公活佛 民國七十四年五月一日 歲次乙丑年三月十二日

 

 

詩曰 :三教傳心理至真。五倫八德不違仁。

      七情六慾消人志。萬里雲天在自身。

 

濟佛:聖德寶宮廟殿已經落成,老衲心喜萬分,聖德諸生四年來的

      辛勞,終有代價,一塊草坪田地,一年餘可以變為一座巍

      壯觀聖廟,世人一塊寶貴心田,更可以蓋一座心廟,靈山有

      個佛祖塔,相信世人只要用點心,三年無錯處,保證成佛有

      餘。哈哈!世人修道數十年,難道沒有三年的無缺點「道行」

      嗎?也許有人會嘆:「心地難修」,雜草與煩惱除之不盡,春

      風吹之又生,徒奈之何?不要緊,只要持之以恒,多用點功

      夫,一鋤一鋤慢慢地「修」,相信終有一天會開墾出一片美

      麗的園地的。世人談修道五花八門,越描越複雜,把好好的

      靈山說成七零八落的怪山,老衲今天藉著書之便告訴世人,

      方寸心田不必蓋大廟,只要蓋一座能夠讓自己無憂慮、無煩

      惱、逍遙自在獨自可居的心廟,則你已經成正果了。可是綜

      觀天下,世人不知往心地上下功夫,都是向外求佛,捨近求

      遠,不是浪費心力嗎?靈山不遠,眼前即是,要想修道先求

     「無過」,人既無過,則心地成為淨土,再積功德,此即廟

      殿之磚瓦水泥,用此粒粒功德與不退道心,砌牆築廟有何困

      難?世人不知自造福田,妄生貪念,最後兩頭成空,有何益

      處?因此要得大道,先修自身。身修完美,圓滿無缺,則即

      身是佛,自宅住着一位活佛,自家成聖廟,所以有心修道者

      要建立正確觀念,才不會誤入歧途。總而言之,不要爭立功,

      應先求無過,此是修行第一事,願世人參悟之。楊生上蓮臺,

      準備著書。

 

楊生:遵命……

 

濟佛:帶楊生乘坐蓮臺,剎那來到靈山淨土。此地為佛源祖地,凡

      是想恢復本來面目者,必來此經過一番考驗,才能如如自

      在。

 

楊生:隨師來到此地猶如佛教聖地,但見寺院林立,虛雲飄渺,彷

      如桃源聖地,不知此是何地呢?

 

濟佛:此乃靈山聖地。

 

楊生:恩師曾言「佛在靈山莫遠求」,不知此地距人間多遠?

 

濟佛:靈山距人間「十萬八千里」。

 

楊生:既然如此遙遠,為何我們剎那即至呢?

 

濟佛:哈哈!說近不近,說遠不遠,遠在天邊,近在眼前,迷人踏

      破鐵鞋無覓處,相隔十萬八千里;悟者春在枝頭已十分,當

      下即是,認取此心,直了成佛。

      世人與親友相處,關係親密者,彼此心靈之間,可謂相當

     「親近」,甚者「如膠似漆」、「形影不離」。可是有一天

      兩者發生誤會或不愉快時,你卻又發現兩人之間的「距離」,

      一下子變得那麼遙遠,甚至「遙不可及」,縱然天天碰面,亦

      是相見不相識-------「當面錯過」。這種「遙遠的距離」,

      豈是能用尺渡來衡量?

 

      眾生就是迷昧了無始劫以來,朝夕跟在你身邊,形影不離的

     「至親好友」,當面錯過了這位主宰你生死的「主人翁」,

      天天相見不相識,卻跟着「眼、耳、鼻、 舌、身、意」六賊

      到處亂闖,難怪要流浪三途六道不知返了。

 

      世上現代科技發達,不論陸海空,都有快速前進的工具,

      最怕是在航行軌道上生出阻碍,否則要達到目的地,必無困

      難。「十萬八千里」就是人心易犯的「十惡八邪」,人一犯

      此,佛身便降格為凡身,甚至化為魔道人物,則通往靈山之

      道路便生出種種阻碍,荊棘滿佈,無法暢快直達。因此仙佛

      教人守戒,即是教人接近靈山的秘訣。

 

楊生:原來如此。

 

濟佛:我帶你往「五戒池」一觀便知究竟。

 

楊生:好的,隨師背後前進,行如乘雲駕霧,輕飄而進,立刻來到

      一個淨水池,上書:「五戒池」,為何池來空無一人呢?

 

濟佛:此五戒池乃靈山之聖地,學佛者犯了「殺、盜、淫、妄、酒」

      五戒,一到此地,池水立即變色。

 

楊生:此池為何如此神妙?

 

濟佛:凡是在世參修佛法,不論出家或在家居士,既已受戒,一旦

      身亡,若犯大過者,必直入地獄受苦,如尚有少數未至清淨

      者,必來此淨化心靈。此刻已有歸返靈山之佛徒前來。

 

楊生:果然有兩位老人向池而來,由一位光頭和尚打扮者帶路。

 

法師: 二位在此佇望有何貴事?

 

濟佛:老衲濟顛帶陽世楊善生前來五戒池參觀,請多指導。

 

法師:原來如此,失敬,失敬。

 

楊生:這位法師將兩位老居士帶近池邊,池水突然變色,有點混濁

      桃色,不知何因?

 

法師:此二位在家居士已皈依受戒,參修佛法,眾善奉行,諸惡莫

      作,積有功德甚多,但仍有瑕疵,在世偶犯淫戒,涉足風化

      場所,雖無加害於人,但既已受戒,因其六根未斷,偶生慾

      心,難以抑止,故犯五戒。

 

濟佛:不知如何處置?

 

法師:身心未淨,只得下五戒池沐浴一番,才能往「三寶殿」,二

      位快下池吧!

 

善魂:池水冰冷,如何下去?

 

法師:正好為二位清醒一下,好使慾火消退,不可遲延,既要逍遙

      佛土,豈可懼怕!

 

善魂:好吧!我們下去了…。

 

楊生:看二位修士走入五戒池中,好像受冰水凍寒一般,口裏直喊

     「阿彌陀佛!罪過!罪過!」池中之水已由混濁漸漸轉清。

 

法師:此水有消解慾火、清淨靈性之妙用,凡是世人皈依佛法犯了

      五戒,必有苦受,來此尚屬輕微者,若犯戒過多,必下地獄

      受罰。凡學佛立有功德者,若尚有過錯,必來此消罪清淨,

      其時間不一定,依其過錯及懺悔之心而定,有十日、百日、

      千日不等。今日所見者乃輕微之過,故有此速淨之效。

 

濟佛:佛法講三皈五戒,其目的在令人心有所皈依;蓋人心難安,

      習性難伏,昔時二祖神光求法於達摩初祖,即安個此「心」

      而已。故皈佛、皈法、皈僧,不外將此心求得安定處,更進

      而締結佛緣,了道成真,才能登「三寶殿」。至於殺、盜、

      淫、妄、酒等五戒,乃在令人改除後天習性,使眾生處於五

      濁世界,尚能保持原來佛心,不致迷惑外緣,犯下各種惡業,

      埋沒佛種,使靈山骨肉斷送慧命。因此修學佛法之主旨,首

      由此處下手,轉迷成智,由相入空,達至合於無偏執之境界,

      對自性之修持,了無掛碍,對眾生之渡化一本慈悲,更無小

      乘我執之偏見,融合諸法,以善根為眾生之根,以平等為眾

      生之法,各教雖形有異,而其本心不二,如此深入三摩地,

      廣化一切,則可以大轉法輪,了悟本心,才能步上「靈山大

      道」,得返「無生境地」,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之果位。

 

楊生:佛說五戒,儒說五常,道說五行,不知其分別如何?

 

濟佛:五戒:殺、盜、淫、妄、酒。

      五常: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。

      五行: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。

      三教在文字上雖有不同,其功能卻一:

 

一、戒殺---守仁,木氣朝元(不殺如樹木之青翠)

二、戒盜---守義,金氣朝元(不盜如金蘭之芳香)

三、戒淫---守禮,火氣朝元(不淫如慾火之消滅)

四、戒妄---守信,土氣朝元(不妄如土地之信實)

五、戒酒---守智,水氣朝元(不酒如智水之不竭)

 

由以上之分析,可以了解到三教的至極點是相同的,世人不要

強為分別,甚至起無明、爭執,法門雖不同,目的是一致的,

願世人各以「平等心」視眾生,共同修「心」養「性」,建立

超越凡俗的「宗教觀」,才能造福蒼生。楊生準備回宮吧!

 

楊生:遵命!我已坐穩蓮臺。

 

濟佛:聖德寶宮已到, 楊生魂魄投體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oktakhk13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