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Jun 07 Tue 2011 21:34
  • 懿旨

懿旨

 

瑤池駕前麻姑 降

 

詩曰:

   佛在靈山莫遠求。祖居玄竅悟能修。

   原靈九六先天性。無極同根溯本流。

 

聖示:今夜吾奉  無極瑤池金母懿命,

     帶懿旨傳宣,神人俯伏,靜聽宣旨。

 

欽奉  無極瑤池金母懿旨曰:

 

  母居無極瑤池宮中,心念天下芸芸蒼生。溯自鴻濛,天地未闢,眾生原靈逍遙於無極靈山,純真靈性,無所罣礙;迨至原靈下凡,分散各地,私慾遂生,忘本逐末,情慾愛河,流浪生死,名淵利海,沉浮難脫;尚知覺醒一二者,雖歸聖門名教,卻多偏見我執太深,斷喪道源,母娘不忍靈山骨肉,靈明昏暗,步入歧途,故今選擇無極道場---台中聖德寶宮,頒著天書一部,書命曰:「靈山求道記」,命由濟佛帶領聖筆楊生,親來無極靈山、佛源聖地、仙家真居,訪問原靈故宅,探求祖脈,尋根思源,以得真道。

  楊生著書無數,隨濟佛暢遊三界,已能駕輕就熟,母娘將此天書降著於此,放懷可慰。聖德寶宮諸子,辛勤弘道,新建聖廟於甲子年安座啟用,任重道遠,希本此初衷,接旨之後,神人用命,協著聖典,不限期日,著成為止。書成眾生踴躍助印流傳,廣化世人,各朝靈山,悟知祖竅,向道而修,必能恢復本來面目,同返無極靈山聖地,享天性自在之樂,解人煙煩悶之苦。佳緣難求,惜陰自勵,書成功就,參著助印、流傳宣化者,玄祖同沾法益,各得無量妙功,諸子勉哉!旨畢。

 

  欽哉勿忽 叩首謝恩

 

民國七十四年歲次甲子年十一月廿二日

boktakhk13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序一

 

鴻鈞老祖  降

 

詩曰:道德良心值萬金。靈山求道遇知音。

     新書問世開新運。救渡蒼生賜福臨。

 

 

  人生於世,酒色財氣、名利恩愛圍繞於身,鮮有人能夠脫身長享自由。困頓其中之人,雖得有部份逍遙時刻,但其最後所帶來之苦痛,則又不堪言之。由此可以了悟短暫樂趣,本如夢幻泡影,虛浮不實,故覺者智士在體悟此種心境痛苦之餘,頓發向道之心,追求未來長遠道路,而宗教之理想法門,正是拯救人類靈性昇華之最佳去處。

 

  聖德寶宮設宮宏教,傳播善書福音,數年來成績斐然,受感化向善修道者無以計數,尤以「聖德雜誌」發行海內外,弘揚中華文化,勸化世道人心建功甚深,三曹無不嘉許。

 

  今又奉旨著作「靈山求道記」一書即將完成,吾觀此書闡述道義真詮,內容豐富,凡有志於道者,當細心精研,必能了悟大道真諦,不致步入歧途。書中每有突出新論,糾正時弊,引導學道者棄偏見、私心,以證無極大道,得返靈山朝見祖源  無極聖母,同享天倫無窮之樂。

 

  書成祥光普現,吾特降筆以祝,並賜言為序。

 

鴻鈞老祖  降筆謹序於台中聖德寶宮

民國七十五年歲次丙寅年正月二十日

boktakhk13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序二

 

南海古佛  降

 

詩曰: 靈山問道佛心求。世事紛紛放下修。

      古法今傳參一字。無為上乘步高樓。

 

  靈山是萬靈祖居源頭,修道者發心追根究底、窮理盡性之目的,即在重返人類原始純真之本來淨域----靈山聖地,以期脫離六道輪迴之苦,永證菩提。

  求道有多門,主要在「問心」,台中聖德寶宮開壇宏教,以揮鸞通靈傳真著書勸世,已具輝煌成果,今再由聖筆楊生檐任此一天人溝通聖職,由  濟佛導遊,帶楊生暢遊三界,訪道著書,闡明修道學佛之真諦,作世人參修之指引,歷經一年時光,神人用命,聖書著成,天音法語賴以廣傳,眾生獲福不淺。

  聖書既成,必藉廣印流傳,始能收普化人心之效,吾深願世人皆能深體上天,降筆著書之苦心,發善願廣為助印宣化,協助上天渡回原靈以返靈山聖域,必得無量功德,同證菩提。值此聖書出版前夕,吾特降筆以讚,並為序。

 

南海觀音古佛  降筆謹序於台中聖德寶宮

民國七十五年歲次丙寅年正月二十日

boktakhk13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金闕主秘  駱  降  

 

歲次丙寅年正月十五日頒

 

聖示: 頒示「靈山求道記」一書凡例

 

凡例

 

一、靈山即萬物原靈本來地,萬靈之祖居,故云:「佛在靈山莫遠求」,而人之向靈山求道,首重「孝道」,因父母為人之根源,故人能守住人倫根源,再求返天上靈山之道,則甚容易。

 

二、靈山為萬靈根源,眾生同為靈山骨肉,修道者不論身居何種宗派,宜互相尊重。靈山撒下萬教宗門,同為渡眾而努力,各當分工合作,發心渡人,如起攻訐、毀謗他教者,已失其慈悲本來心,終必毀人而自毀道果,切宜慎之。

 

三、本書著作不易,磨沙琢字,由  濟佛帶聖筆楊生歷經一年之訪遊方著成書,內容深入淺出,三乘皆備,為渡人學道,參修真理之良書,凡有心世道或修行學道者,各宜發善願助印流傳,以利聖德雜誌社廣印宣化,使世人皆知求道修德,增進人間和樂,共促世界大同,善莫大焉!

 

四、凡發心助印此書,若有祈願,可焚香於灶君前禱告或神佛面前稟明,灶君或日夜遊神當即上奏  天庭,上天必按情賜世人添福延壽或消災改厄或除病化劫,助益道業修持,普獲禎祥。

boktakhk13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金闕主秘  駱  降  

 

民國七十四年四月十日  歲次  乙丑年三月初一日

 

詩曰: 擾攘不已立身難。處世心胸要放寬。

 凡事將從忙裏錯。此心宜向靜中安。

 存仁應效前人範。積德堪期後世歡。

 道本玄微憑理性。莫須當作等閑看。

 

述「以善書來改善社會風氣」

 

  宗教之目的,就是要人求得精神上有依靠,使人之精神重於物質,人格重於金錢,自愛自重,才能自得其樂。

  為人要知道,人之所以為萬物之靈,便是有學習精神,為學才能了解做人做事的道理,故聖德諸生必須要有恆心地去充實自己的學識。學識貴能自動以求,不可期待他人來教你。能自動自發以求,其所得更能充實於心,而有益於身,能不斷充實自己的學識做基礎,才能施惠於人,才能傳道佈教服務於社會人群也。

  人生以服務為目的,就是竭力為眾人服務,使社會得到安寧,人民得過康樂生活,要想做到這種境地,非有學問不可,所以說:「學問為濟世之本」。從歷史上可看出,凡是能立功、立言、立德之賢哲,那有不本乎高深的學問?反之沒有高深的學問,豈能立功、立言、立德呢? 社會是進化的、猛進的,在進化或猛進的過程中,定會有令人不滿意的地方,既然有令不滿意的地方,就要設法去改進和創造,要改進和創造,那就非有高深的學問和豐富的經驗不可。要是沒有學問和經驗,要想改進和創造社會,那不過是一種妄想罷了。

  至於如何運用學問和經驗在這複雜萬端、

  變化無常的現代社會上,或教門林立、五花八門的宗教中,運用「中道」制宜?那就端賴中道了。中道就是不偏不倚,無過與無不及之中庸之道。中庸之道,就是以「誠」來通天之理。所謂:助人就是助己,救人就是救己,也就是: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」也。中庸說:「誠者天之道,誠之者,人之道也。」此話確實不虛,亦是真理。

   門乃精神文化事業之場所,也是信徒命脈之所繫,鸞門教化負有雙重責任,一種是鸞生自我本身的教億,一種是一般信眾的勸化,也就是身教與言教。全省有數千間鸞堂,數十萬鸞生,如果能首先以身作則,勵行先聖先賢或降鸞諸真的聖訓,挺身為社會及一般信徒作榜樣,發揮自我要求的身教,同時要求一般社會對於精神生活的重視,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念,讓人民了解除了物質生活外,最重要的還是要有宗教信仰上的精神生活。人類所追求的非僅是物質生活上的滿足,精神生活品質的提高,亦是充實生活內涵的重要條件。這樣使信徒養成精神重於物質,以儉樸犧牲奉獻為榮,以奢靡慳吝為恥,這樣由鸞堂到社會國家互相呼應,持之以恆,必對世風有一種巨大導正作用,使社會風氣落實在宗教共識的倫理上。

  基於上述所示,今日人心不古,世風日下不可怕,只要宗教家們能守住鸞門或寺廟,普用善書以淨化人心,讓一般信徒從內心裏產生道德力量去挽轉人心去免疫,相信明日社會仍有可觀。深願宗教界同仁,共同擔負起這神聖的善書傳播擔子,廣播道德善書,定能利人利已焉。

boktakhk13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地母至尊  登臺  

民國七十四年四月十日  歲次乙丑年二月廿一日 

 

  談「魔障」

 

  一個人要心存寬宏大量,見到別人成就,要起一種祝福的心,如你能夠做到這點,則一生人中一定甚少魔障。反之,若心存妒念太重,深怕別人比我強、比我能幹、比我發達,時起不平之心,如此魔障立生。

  世人常言魔障甚重,大多因前世今生缺乏包容、祝福別人之心念,所以在今世生活中常處處碰壁,少人相助或不得人緣,因已先種下怕人成功之心,語云:「有量才有福」,既無一兩肚量,豈能得到一兩福報?處處阻人、破人、損人,則今世也必然遭致同樣報應,所以世人常在神前祈福,為何不知在自身週圍自求多福呢?見人之成,拱手相祝,你喜別人也歡;看人失敗,多施予安慰援手,你樂他也好。

 

  如此自己週遭一片祥和之氣籠罩,沒怨恨之心,無損人妒人之氣,自然可以逍遙生活在人蓁之中,所遇必然都是善緣助力。所以在學道做人規範中,好心及肚量是修行一大功課,願世人善體悟之。

boktakhk13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瑤池仙童  登臺

 

談「發財之道」

 

聖示:

   地母至尊剛才教諸生解脫魔障,求吉求福得利妙法,吾再談談「發財之道」。

   土地公、財神爺,世人最喜歡,足見施財給人,人必會起 歡喜之心,可是世人偏偏吝嗇萬分,只想求財,不想花財(錢),這不是很不公平嗎?只想別人給你錢,你卻一毛不拔,不施捨半分給別人,那麼這筆錢是「死錢」,不會生利息。

  所以世人想「發財」,必先「花財」。這一個哲理也許世人想不通,吾喻一例: 一塊稻田只要播種一小包,後來收成卻有十大包,這是什麼原因呢?因為種子經過陽光、水份、肥料等助緣,加之辛勤耕耘後,終於得到大量「連本帶利」收穫也。

  故吾告世人,先廣種「福田」,然後要有助人的「肚量」,財庫才能廣開,以待收成。若只想做「無本生意」,終是徒勞而無獲。再析言之,一個人的福份有限,若能助人,人亦能助你; 若心中小氣吝嗇,必不能賺到大錢,此乃施於萬人則得萬人之福,施於百人則得百人之福。若一生當中只顧自己溫飽,則所得亦是一人之福,仙佛立渡盡眾生之願,故得無量眾生之福。以此類推,助人人助,施人人施,乃是一因果律。如你助他,他卻自私自利,不肯再助別人,此後你自然不會再助他,所以古云:「施捨如井中之水,取之一擔,補之一擔,不取不補。」

  世人若能了悟此點,則速拋自私之心,以免孤僻一生而無緣人相助,故要發財先施捨,如先播種後才會收穫。若吝嗇成倉,福田不種,來年穀倉漸空,終致枯竭。所謂新陳代謝,生生不已之理存在其中,願世人體悟之。

boktakhk13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遊心頭山 了悟道在人身

 

濟公活佛 民國七十四年元月十六日 歲次甲子年十一月廿六日

 

詩曰 : 人生難渡愛情關。海水波濤總不堪。

    無始以來淪六道。逢今普渡返靈山。

 

濟佛曰:人生於有情世界,其可貴處即在以真誠、真情相待,人之相處,

       若不能處之以誠,待之以情,則恐生活枯燥、冷酷,甚至了無

       生趣,故日常生活之中,難免「人情」,然愛門情關,卻又鮮

       有人能脫其牢籠,難怪自古以來,總是有許多演不盡的愛情

       悲喜劇和動人肺腑的歌謠詩篇。哈哈!修道即在訓練如何和

       光混俗,在塵不染塵!總之,適情即是。世人於愛河漂浪,

       海沉淪,都是泳術欠佳,一旦沉入水裏(後天世界),皆是手

       足無措,心慌意亂,一生喝盡了「苦水」,甚至招致滅頂,

       難登彼岸。於今大道普傳,佛法廣佈,

       上天慈悲,在這苦海深淵之中,丟下了無數的「救生圈」,

       凡是有緣者,只要你肯善加利用,必能使你少喝許多的

       「苦水」,甚而靠此寳筏,誕登彼岸。哈哈!聖德新廟已成,

       老納又喜得一艘大慈航,將與楊生乘風破浪,駛向茫茫無邊

       的苦海,去救渡沉溺其中的原靈。如今上天又降寶筏,此乃

       世人之厚福,今夜起將再開著新書「靈山求道記」,以增大

       慈航的「噸位」。現刻  南海古佛亦來了,請古佛發言。

 

古佛:佛偈云:「佛在靈山莫遠求,靈山只在你心頭;人人有個靈山

      塔,好向靈山塔下修。」「靈山」即是佛源祖地,又稱無極聖

      地,乃是世上原靈之共同故鄉,萬靈皆由無極孕化而生,道曰:

     「無極生太極」,佛曰:「無始以來」,無始即是無極原始之

      意。人之靈性即是由無極生化之後,生長於太極界,故萬類

      同根同源,同此靈性,而分降各地,始有不同人種、言語、

      膚色,此為形成五色光華世界之妙,若天下只有一色,則恐

      單調無趣,故上天運五行而化五色而生五慾、五濁。道化

      三千,運行日月,原靈歷經萬劫轉生之後,動極思靜,如迷人

      遇黑夜,頓想起歸家之念。

      今人生活於世界,物質極盛,精神空虛,故追求靈性者日漸增多,

      宗教乃為帶回原靈歸宗無極祖地之不二法門,衆生與靈山彼

      岸間之一座橋樑,因心性之學,必具有根器者始能體悟之,凡人

      追求物慾貨利,故不明心性,麈勞日重,難以自拔。今日臺中聖

      德寶宮奉  無極懿旨,著作新書「靈山求道記」,其用意即在

      指導人類明白靈山淨土之源地,如何返本還源,歸根復命。因

      為人類忙碌一生,非遇病重或逢死前,皆不能覺悟往生之路,

      所謂:「不見棺材不掉淚,不見黃河心不死」,世人魂離肉

      體時,雖盼望往生無極西方、極樂淨土,然而生前既一知半

      解或慒懂不知修身養性、參佛學道,怎能順路而返?

 

濟佛:老衲雖位列佛門,然濟公精神卻在眾生,故在生前只問眾生不

      問教別,死後不分人種,但求渡世。鸞門應運,老衲亦喜隨緣

      渡化,乘願降筆,如帶聖筆楊生著作「地獄遊記」、「天堂遊

      記」、「畜道輪廻記」、「濟公正傳」、「聖道旅程」等聖

      書,佛音法語,心在眾生,受渡化蒼生不可計量。雖有佛徒不

      信鸞乩,然因緣不一,豈能勉強!縱毀言興之,然飲此「忍辱」

      牌「波羅蜜」無碍佛性。願世之學佛修道者,同念眾生尚在

      修學,勿起傲慢輕態,自傷菩提。萬法唯心,萬教同源,法師

      說法,鸞筆闡道,各有所長,任緣取用,切勿輕鄙,是望!是望!

      今日著作新書第一回,老衲特先指出世上宗教萬門千戶,可謂

      法門無量,然理卻一同,所歸者何?即此靈山-----心頭山---

      是也。以上所述,僅供世人參之。感謝古佛惠賜法要,楊生準

      備上蓮臺吧!

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楊生:遵命!今天甚覺欣慰,聖德寶宮新廟建成,所著的「聖道旅程」

      亦圓滿著成,普贈天下,弟子與恩師又了一件心願,今日新書

      開筆,興奮莫名,請恩師多予開導賜教。

 

濟佛:善書著不完,正表示善事做不完,也意味著眾生渡不盡,賢徒楊

      生隨我採訪著書無數,今日雖然是新的旅程,其實也可以說是

      老導遊帶老道客一同訪道著書,相信老馬識途,無何碍事,

      快上蓮臺吧!

 

楊生:遵命!不知今日我們將往何處訪道?

 

濟佛:静坐蓮臺,到時自知。

 

楊生:隨師坐上蓮臺,自覺逍遙舒暢,瞬間來到一處似陰陽界地方,

     見亡魂成群前進,有者被陰差押,有些自行前進。喔!前面又

     有一條道路,甚為清靜,遠處還浮着光芒,亦有少數人往前走。

     這批人形狀甚逍遙,有一二是出家人,大部份是一般凡人打扮,

     然其頭上浮着光芒,雖不十分強烈,但從其顏面看來,亦是有修

     道德之士。

 

濟佛:此條道路乃通往上界之道路。生前有修道者,因道行清靜,

      心無黑暗,故現刻能行光明正道,心無暗念,頭自浮光。

 

楊生:他們為什麼沒有仙佛引渡呢?

 

濟佛:在世如果修持有道,在其內心已開闢一條上天之道,有些不必

      受指引,靈魂一脫幻軀,自然能夠上道。

 

楊生:原來如此。但為何尚有部份修士,去逝了凡後,尚須接引使者

      或接引佛攜渡呢?

 

濟佛:凡此皆是生前修佛學道,發心甚誠,但未真正悟道,了解上乘

      道法,雖結有善果,但未能自證,故須仙佛引導,,助其歸返聖

      界。

 

楊生:左邊現有一山,好像以前著作「地獄遊記」時曾經來過,遠望

      而看,上書「心頭山」三字,閃閃發光。此山到底在陰界或陽

      界呢?

 

濟佛:哈哈!「心頭山」在陰陽界交叉口,這裏是下界的「靈山」,

      帶你前去故山重遊吧!

 

楊生:好啊!

 

濟佛:再上蓮臺吧!

 

楊生:片刻即至心頭山,山中有一洞口, 洞口上又有條金色大道直上

      雲端,請問恩師,此洞直通何處?

 

濟佛:此洞無人把守,遇惡者到此,自動開啟,亡魂便陷入其中,直通

     地獄,此門即「地獄門」有曰:「地獄無門人自來」,即是此意。

     許多世人大病休克後又回魂,都會覺得當初魂離肉體時步入一

     個地洞,就是指此地,故曰「地獄洞」、「地獄谷」。凡是有修

     之士

     或是好人,死後境遇較為光明安穩,一般好人雖未證善果,來到

     此地則覺此山如平原,可以順利通過。凡是有修道並立功造德

     者,靈魂脫離肉體後,但覺輕飄之感,經過心頭山,洞口閉合,

     呈現一條金色大道,直通聖境。總之,三界唯心識,此心頭山亦

     即世人「心靈」之山, 着世人各自之業力與心識而變化無窮,

     此即心頭山之妙境。

 

楊生:心頭山為何有此神化作用,好像是一座活山,世人聞後也許不

      相信,以為恩師在說神話故事呢!

 

濟佛:哈哈!你未曾聽過有活火山嗎?它會變化無窮,噴出岩漿。山雖

     是土石所成,然山上還有水草、樹木,即是表示此山有生命。如

     人身上會長頭髮指甲,分泌涕尿,表示還是活,所以心頭山有

     此神妙功能,是很正常現象。

 

楊生:經恩師點化後,豁然開悟。

 

濟佛:世人不知心頭山即是「靈山」,楊生你知道嗎?

 

楊生:靈山即是心頭山,說來有理,但尚未知其詳,請恩師開示吧!

 

濟佛:為了著作「靈山求道記」,解開靈山之謎,今日老衲特點破天

      機以渡原靈,能夠早日重返靈山聖地,朝見靈山真祖----

      無極至尊。所謂「佛在靈山莫遠求,靈山只在爾心頭,人人有

      個靈山塔, 好向靈山塔下修」,能夠了悟這一句佛偈的人即是

      得道人。人人有個靈山塔, 就是心塔; 好向靈山塔下修,即是

      要在心地上下功夫。將此心修得圓滿無缺,也就是心塔、聖塔

      完工之時了。若以人之形體而論,此心為塔,「眼、耳、鼻、

      舌、身、意」則為六門了, 六門通六道輪,尤其是口,世人

      這一張嘴巴每天翕動不停,造業多端,傷人無數,食下生靈不可

      計數,吐露罪言千萬,故此口為造罪之「正門」,今謂心頭山之

      地獄洞,即人之口也,世人常稱口為無底洞,即是此意。人受此

      眼耳鼻舌身意之累,由此六塵(六門)造成六道輪,故要重返

      靈山無何捷徑,必修此六門,重整道德,化六賊為六聖,則六門

      自閉,聖道有路,如此修佛學道才稱為明心見性,恢復本來面

      目。古德有云:「身外無道, 道在自身」,即是指此意。世

      人都是懂許多道德仁義,知曉太多做人的道理,然真正去行

      的人有幾個?這都只是「口頭禪」而已,小學生也會,這如何

      能了生死, 如何到靈山佛國?鮮有人向此靈山-----心頭山深

      掘,世人大都向身()外求道,遠離靈山,故難尋靈物寶藏,

      苦行一世,不知所終,甚為可憐, 「靈山求道記」即在引導

      眾生向「靈山」掘寶,世人有福,希能了悟此理,同登靈山

      聖地。

 

楊生:恩師第一鋤就掘開無數寶藏,送給世人,這些寶物妙理第一次

      見聞,誠為求道者之佳音了。

 

濟佛:求道修佛者甚多,可惜不在靈山尋如來,偏向苦海塵緣覓假相。

      世人身上這座寶塔跟鎮坐在裏面的那位「自在菩薩」,已久

      無去修葺禮拜,以致荒廢不堪,殊為可惜。世人忙了一生,

      疲力倦,臨終對自己卻一點皆無把握,空來人生走一回!

     「靈山」在我身,悟之吧!今日初揭靈山面目,今後當慢慢由下

      界靈山,至上界靈山進行掘寶工作,有緣者齊來分享吧!今日

      就此,楊生準備回宮。

 

楊生:遵命!已坐穩蓮臺,請恩師回堂。

 

濟佛:聖德寶宮已到, 楊生魂魄投體。

boktakhk13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遊訪靈山   見佛母轉法輪

 

濟公活佛 民國七十四年三月廿三日 歲次乙丑年二月初三日

 

詩曰 : 古地靈山遍佛仙。桃源勝境氣新鮮。

       行雲流水悠悠意。來此無邊壽萬年。

 

濟佛:世間求道學佛的人甚多,然成道成佛的人卻少,這都是不知道

     「道」在何處?「佛」在哪裏?所以發心有餘,成就不足,實在

      何惜。逢此天運宏開,普道佳期,各教大顕神通,為渡世人

      而奔忙,立意雖佳,然結果尚多疵點,未能圓滿,殊為可惜。

      今日臺中聖德寶宮奉旨著作「靈山求道記」,我將帶楊生前往

      靈山求道學佛,示範此一神聖規範,楊生上蓮臺吧!

 

楊生:遵命!初接新書,旅程尚遠,請恩師多予提攜引路吧!……..

 

濟佛:已到靈山,楊生快下蓮臺。

 

楊生:好的。坐在蓮臺上,剎那即至,有道:「西方十萬八千里」,

      為何轉眼即至?

 

濟佛:哈哈!西方雖遠,悟道即到,故云:「迷者千萬里,悟者一步

      超」。如考生寫答案(是非題),「知道」的半秒即下筆作答,

     「不知道」的人絞破頭腦,想了三天三夜還是在那裏發呆。所

      以覺悟的人不求佛,因為自己即是佛,求佛作什麼?迷人卻

      往外處去找自己,正如牧童騎在牛背上,卻到處尋無牛。

 

楊生:恩師說得有理。為何此地雲霧飄渺,翠樹蒼柏遍地呢?

 

濟佛:靈山勝境位在無極,即心頭山之上,因勝境絕塵,讓人有超

      世脫俗之感,雲霧乃為山之靈氣。

 

楊生:為何會有雲霧靈氣瀰漫呢?

 

濟佛:此地乃孕育原靈之處,故靈氣四溢,詳細情形待會再求教靈

      山聖祖()吧!

 

楊生:好的。

 

濟佛:隨我向前走。

 

楊生:遵命。隨師背後行走於雲霧之中,腳步為何甚輕,好像不用

      出力就能飄然向前呢?

 

濟佛:你看過太空人上月球嗎?因天上之星球已遠離地球大氣層,

      稱為太空,正如佛經道典所云「虛空之境」,已脫離地心

      引力,在此稱為「天心引力」,而天心好慈,有逍遙之氣,

      故來此者,心念一動想向前進,腳一起步便如電梯般飄飄

      而行,故仙佛以騰雲駕霧為道,即是此因。

 

楊生:經恩師開示明白了許多妙理,這裏的一切好像充滿朝氣。

 

濟佛:這是萬靈祖源,如電源、水源、道源、佛源、聖源,故你覺

      得一股生生不息之氣而感「不同凡響」。

 

楊生:前面岀現了一座大宮殿,莊嚴異常,殿上匾書「靈山聖殿」,

      請問恩師,這與以前  無極瑤池老母的「無極宮」為何有所

      不同呢?

 

濟佛:哈哈!其實同一地方,只因今日你乃往靈山求道,故  無極

      瑤池老母特現此宮殿,方便說法。

 

楊生:難道仙境佛國的東西,可以變來變去的嗎?

 

濟佛:當然可以。

 

楊生:真是莫名其妙!

 

濟佛:世間的房屋形相可以變化,天上更是容易,只是天下之物變

     化較慢(人工),天上東西變化較快(天工),道行不同關係。

     人的面貌不是幾年就變化很多嗎?

 

楊生:這是世上無常,難道天上也是無常嗎?

 

濟佛:天上一樣是無常,只因天上仙佛不着相不貪妄,故無常,有

      常對他們已無所影,而能隨心無碍。

 

楊生:果然是一番神妙的道理。

 

濟佛:我們今日要來朝見靈山主人,快定下心神,以便朝拜原靈主

      人。

 

楊生:遵命!隨師背後進了寶殿,覺得一股温暖之氣籠罩全身,好

      像觸電感覺,一股吸力由前而來,已見  無極老母慈坐大殿

      之中,剎那飄至座前。(楊生雙膝跪在老母膝下,一時不敢抬

      頭。)

 

濟佛:今日奉  母懿命,帶楊生前來求道,請  無極老母慈悲開示。

 

老母:善哉!楊兒今日隨修緣回來靈山聖地,母心感慰。聖德新廟

      道場已經建立,普化蒼生任重,因楊生靈性不凡,故母娘特

      頒新書一部,以洩靈山之寶藏於世,日後將由修緣(濟佛)

      帶楊兒遍遊靈山掘寶示眾,以渡原靈。今日二位既回靈山,

      母娘心慰,為示大道之真諦,佛法之妙本,特為楊兒示歸宗

      法門。楊兒抬頭看娘。

 

楊生:遵命!

 

老母:我是誰?

 

楊生:老母娘。

 

老母:我未生你,你是誰?

 

楊生:你未生我,不知我在何處?

 

老母:未生你之前,你在靈山祖地。

 

楊生:祖地在何處呢?

 

老母:祖地即在此,靈山在此地,原靈孕化之初,斯時母子同一體,

      二心為一心,母慈兒亦慈,母悲兒亦悲,母懷無俗念,子心

      有道根,只因下凡後,忘了故家門。

 

楊生:罪該萬死,不知如何重回老母懷抱呢?

 

老母:但記起父母未生前的你,此乃天真佛、逍遙仙、大聖人。

 

楊生:謹遵教示,然尚一知半解。

 

老母:看我龍頭杖,打爾迷魂竅!

 

楊生:噯唷!老母突用手中龍頭杖,朝我眼前一杖打來,頓時痛得

     要命!

 

老母:此刻你才知道要命,何不時時知道要命?

 

楊生:一陣陣痛徹心扉,五臓欲裂,筋骨似乎要節,然片刻之後,

      身如輕燕,眼前光明,好像有一股飛昇的感覺。

 

老母:眼前這一杖就是打開迷魂竅,讓你知道生死味道,不再沉迷

     生死,貪戀執着,這一杖打死了惡毛病,喚醒了本來人,讓

     你頓脫妄想,五薀皆空,識心消落,貪嗔痴愛泯滅,除卻眼

     前所有這身的痛癢苦樂,饑寒飽暖,榮辱生死,禍福吉凶,

     毀譽得失,安危險夷,一切放下,看清、想明、悟透,即

     見本性,靈山在前。

 

楊生:感謝  老母慈手點破迷障,開我慧竅,頓見本來。然愚兒尚有

      一疑,剛才進到大殿,為何有一股吸力呢?

 

老母:這是母子連心感應力量,也是天心引力。上天慈悲普渡原靈,

      所以無極靈山之天心引力現正加強發射這種力量。

 

楊生:世間的人為什麼沒有感覺呢?

 

老母:爾有所不知,現今萬教齊發,母娘之慈悲力量無窮,故恭奉

      瑤池金母之廟堂感應無邊,就是一證。再者想修道學佛,想

      不再輪迥,要上西方或無極的人,越來越多,這都是天心引

      力加強的關係。

 

楊生:原來如此,果然有此現象。愚兒尚有一疑問,道講「無極」,

      佛講「靈山」,儒說「聖域」,若言老母,則尚有許多教派

      不明無極老母真象,請老母慈悲再開示一二。

 

老母:善哉!世人未悟本源,着相修道,為渡世人,我轉法輪,楊兒

      注意看之………

 

楊生:老母坐在法輪,突然轉動,已現示一位似世尊如來佛之形相,

      為何如此呢?

 

老母:善哉!萬相多變,故不可見相而執着受惑;佛法無邊,法輪常

      轉,無生之意即是無生老母,稱為佛祖,眾佛之祖也。世人

     皆僅認識幾千年前之佛相,不知無始無生之前,佛之祖-----

    「無生佛」,乃眾佛之本源,如靈山之土化為恒河沙數之原靈,

     盡皆是佛,豈可從片面經教,而否認太空無有中之「佛母」!

     吾即「佛母」也,雖佛典無有「無極瑤池老母」之記載,然從

     「無生無始」之語,佛即知無始劫前,有一祖源,人之學佛在

      求恢復「本來面目」,亦即在恢復老母懷抱中之「天真佛」

      也。

 

楊生:愚兒知之,佛仙雖名異而靈性相同。

 

老母:靈山、道山即是無始之根源地,佛教在教人返回父母未生前

      之淨地,即是此地,要回復本來面目即是原靈之根源地之初

      面目也。西方佛國即在靈山寶地,否則焉有寶物可尋?佛講

      根基、佛根,即是靈山聖樹原來駐足之根地也。楊兒再注意

      看……

 

楊生:老母再轉法輪,為何又變成儒門孔聖形相?

 

老母:法輪一轉,如孔聖坐聖輦周遊列國講經說教,依然傳播道意,

     代天宣德說教,渡化諸蠻,令人修心養性不違仁,並以忠恕

     精神教人體天心,行天道也。此一教化與佛道之教人修身養

     性,煉心化性,恢復本來純真面目相同。今天世界宗教千門

     萬戶,根源相同,本無門戶,何以導致今日宗教之水火不容,

     門戶深重?實乃人之「心門」所化,打開此心門,即見「靈

     山」,重返「本來」,願眾生細悟之。

 

楊生:老母一片渡世苦心,可謂道生萬物,德化萬世,功高德巍,

      相信世人看到一定有所領悟。

 

濟佛:哈哈!楊生你看我……

 

楊生:片刻不見恩師,為何換了一身打扮,留了長髮,蓄了長鬚,

      一身道人模樣,你是誰?

 

濟佛:哈哈!我是道教門中的「濟仙」啊!

 

楊生:真會玩把戲,「濟佛」變為「濟仙」!

 

濟佛:再看一下……

 

楊生:恩師突然又變成一個書生斯文模樣,不知該如何稱呼?

 

濟佛:稱我「濟聖」好了,哈哈!現在我是儒門修士了。

 

楊生:請問恩師這是什麼意思?

 

濟佛:老母即是無生之祖,「上帝」、「佛祖」、「古仙」也,一

      體三面,乃至萬面。無極生化無數,如佛法之無邊也。以我

      來說,換件衣服,就可以成為三教聖人,世人換件衣服也可

      以成為士農工商不同角色,這也是說:「法無定法,處處是

      道。」如果世人能夠體悟到這一點,自然各修其道,不會再

      爭長短、道上下,而各自獨尊,我是他非了。今日至此,楊

      生快叩謝  老母慈悲開示。

 

楊生:感謝  老母慈悲啟示無量妙理,廣渡蒼生,愚兒拜辭了。

 

老母:求道初階已經明白,希修緣日後引導楊兒暢遊靈山訪道示

      教,以渡世人。

 

濟佛:遵命!拜辭老母,楊生上蓮臺……。聖德寶宮已到,楊生下

      蓮臺,魂魄投體。

boktakhk13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遊五戒池   觀學佛居士沐法水   

 

濟公活佛 民國七十四年五月一日 歲次乙丑年三月十二日

 

 

詩曰 :三教傳心理至真。五倫八德不違仁。

      七情六慾消人志。萬里雲天在自身。

 

濟佛:聖德寶宮廟殿已經落成,老衲心喜萬分,聖德諸生四年來的

      辛勞,終有代價,一塊草坪田地,一年餘可以變為一座巍

      壯觀聖廟,世人一塊寶貴心田,更可以蓋一座心廟,靈山有

      個佛祖塔,相信世人只要用點心,三年無錯處,保證成佛有

      餘。哈哈!世人修道數十年,難道沒有三年的無缺點「道行」

      嗎?也許有人會嘆:「心地難修」,雜草與煩惱除之不盡,春

      風吹之又生,徒奈之何?不要緊,只要持之以恒,多用點功

      夫,一鋤一鋤慢慢地「修」,相信終有一天會開墾出一片美

      麗的園地的。世人談修道五花八門,越描越複雜,把好好的

      靈山說成七零八落的怪山,老衲今天藉著書之便告訴世人,

      方寸心田不必蓋大廟,只要蓋一座能夠讓自己無憂慮、無煩

      惱、逍遙自在獨自可居的心廟,則你已經成正果了。可是綜

      觀天下,世人不知往心地上下功夫,都是向外求佛,捨近求

      遠,不是浪費心力嗎?靈山不遠,眼前即是,要想修道先求

     「無過」,人既無過,則心地成為淨土,再積功德,此即廟

      殿之磚瓦水泥,用此粒粒功德與不退道心,砌牆築廟有何困

      難?世人不知自造福田,妄生貪念,最後兩頭成空,有何益

      處?因此要得大道,先修自身。身修完美,圓滿無缺,則即

      身是佛,自宅住着一位活佛,自家成聖廟,所以有心修道者

      要建立正確觀念,才不會誤入歧途。總而言之,不要爭立功,

      應先求無過,此是修行第一事,願世人參悟之。楊生上蓮臺,

      準備著書。

 

楊生:遵命……

 

濟佛:帶楊生乘坐蓮臺,剎那來到靈山淨土。此地為佛源祖地,凡

      是想恢復本來面目者,必來此經過一番考驗,才能如如自

      在。

 

楊生:隨師來到此地猶如佛教聖地,但見寺院林立,虛雲飄渺,彷

      如桃源聖地,不知此是何地呢?

 

濟佛:此乃靈山聖地。

 

楊生:恩師曾言「佛在靈山莫遠求」,不知此地距人間多遠?

 

濟佛:靈山距人間「十萬八千里」。

 

楊生:既然如此遙遠,為何我們剎那即至呢?

 

濟佛:哈哈!說近不近,說遠不遠,遠在天邊,近在眼前,迷人踏

      破鐵鞋無覓處,相隔十萬八千里;悟者春在枝頭已十分,當

      下即是,認取此心,直了成佛。

      世人與親友相處,關係親密者,彼此心靈之間,可謂相當

     「親近」,甚者「如膠似漆」、「形影不離」。可是有一天

      兩者發生誤會或不愉快時,你卻又發現兩人之間的「距離」,

      一下子變得那麼遙遠,甚至「遙不可及」,縱然天天碰面,亦

      是相見不相識-------「當面錯過」。這種「遙遠的距離」,

      豈是能用尺渡來衡量?

 

      眾生就是迷昧了無始劫以來,朝夕跟在你身邊,形影不離的

     「至親好友」,當面錯過了這位主宰你生死的「主人翁」,

      天天相見不相識,卻跟着「眼、耳、鼻、 舌、身、意」六賊

      到處亂闖,難怪要流浪三途六道不知返了。

 

      世上現代科技發達,不論陸海空,都有快速前進的工具,

      最怕是在航行軌道上生出阻碍,否則要達到目的地,必無困

      難。「十萬八千里」就是人心易犯的「十惡八邪」,人一犯

      此,佛身便降格為凡身,甚至化為魔道人物,則通往靈山之

      道路便生出種種阻碍,荊棘滿佈,無法暢快直達。因此仙佛

      教人守戒,即是教人接近靈山的秘訣。

 

楊生:原來如此。

 

濟佛:我帶你往「五戒池」一觀便知究竟。

 

楊生:好的,隨師背後前進,行如乘雲駕霧,輕飄而進,立刻來到

      一個淨水池,上書:「五戒池」,為何池來空無一人呢?

 

濟佛:此五戒池乃靈山之聖地,學佛者犯了「殺、盜、淫、妄、酒」

      五戒,一到此地,池水立即變色。

 

楊生:此池為何如此神妙?

 

濟佛:凡是在世參修佛法,不論出家或在家居士,既已受戒,一旦

      身亡,若犯大過者,必直入地獄受苦,如尚有少數未至清淨

      者,必來此淨化心靈。此刻已有歸返靈山之佛徒前來。

 

楊生:果然有兩位老人向池而來,由一位光頭和尚打扮者帶路。

 

法師: 二位在此佇望有何貴事?

 

濟佛:老衲濟顛帶陽世楊善生前來五戒池參觀,請多指導。

 

法師:原來如此,失敬,失敬。

 

楊生:這位法師將兩位老居士帶近池邊,池水突然變色,有點混濁

      桃色,不知何因?

 

法師:此二位在家居士已皈依受戒,參修佛法,眾善奉行,諸惡莫

      作,積有功德甚多,但仍有瑕疵,在世偶犯淫戒,涉足風化

      場所,雖無加害於人,但既已受戒,因其六根未斷,偶生慾

      心,難以抑止,故犯五戒。

 

濟佛:不知如何處置?

 

法師:身心未淨,只得下五戒池沐浴一番,才能往「三寶殿」,二

      位快下池吧!

 

善魂:池水冰冷,如何下去?

 

法師:正好為二位清醒一下,好使慾火消退,不可遲延,既要逍遙

      佛土,豈可懼怕!

 

善魂:好吧!我們下去了…。

 

楊生:看二位修士走入五戒池中,好像受冰水凍寒一般,口裏直喊

     「阿彌陀佛!罪過!罪過!」池中之水已由混濁漸漸轉清。

 

法師:此水有消解慾火、清淨靈性之妙用,凡是世人皈依佛法犯了

      五戒,必有苦受,來此尚屬輕微者,若犯戒過多,必下地獄

      受罰。凡學佛立有功德者,若尚有過錯,必來此消罪清淨,

      其時間不一定,依其過錯及懺悔之心而定,有十日、百日、

      千日不等。今日所見者乃輕微之過,故有此速淨之效。

 

濟佛:佛法講三皈五戒,其目的在令人心有所皈依;蓋人心難安,

      習性難伏,昔時二祖神光求法於達摩初祖,即安個此「心」

      而已。故皈佛、皈法、皈僧,不外將此心求得安定處,更進

      而締結佛緣,了道成真,才能登「三寶殿」。至於殺、盜、

      淫、妄、酒等五戒,乃在令人改除後天習性,使眾生處於五

      濁世界,尚能保持原來佛心,不致迷惑外緣,犯下各種惡業,

      埋沒佛種,使靈山骨肉斷送慧命。因此修學佛法之主旨,首

      由此處下手,轉迷成智,由相入空,達至合於無偏執之境界,

      對自性之修持,了無掛碍,對眾生之渡化一本慈悲,更無小

      乘我執之偏見,融合諸法,以善根為眾生之根,以平等為眾

      生之法,各教雖形有異,而其本心不二,如此深入三摩地,

      廣化一切,則可以大轉法輪,了悟本心,才能步上「靈山大

      道」,得返「無生境地」,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之果位。

 

楊生:佛說五戒,儒說五常,道說五行,不知其分別如何?

 

濟佛:五戒:殺、盜、淫、妄、酒。

      五常: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。

      五行: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。

      三教在文字上雖有不同,其功能卻一:

 

一、戒殺---守仁,木氣朝元(不殺如樹木之青翠)

二、戒盜---守義,金氣朝元(不盜如金蘭之芳香)

三、戒淫---守禮,火氣朝元(不淫如慾火之消滅)

四、戒妄---守信,土氣朝元(不妄如土地之信實)

五、戒酒---守智,水氣朝元(不酒如智水之不竭)

 

由以上之分析,可以了解到三教的至極點是相同的,世人不要

強為分別,甚至起無明、爭執,法門雖不同,目的是一致的,

願世人各以「平等心」視眾生,共同修「心」養「性」,建立

超越凡俗的「宗教觀」,才能造福蒼生。楊生準備回宮吧!

 

楊生:遵命!我已坐穩蓮臺。

 

濟佛:聖德寶宮已到, 楊生魂魄投體。

boktakhk13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 23